經濟學百科閱讀筆記 (3)

aha (Cheng-Yu Lin)
7 min readOct 1, 2017

--

Industrial and economic revolutions A.D. 1820 — A.D. 1929

在競爭中,該生產多少產品呢 — 有限競爭的的影響

安東萬.古諾討論雙寡頭決鬥時,兩家生產完全相同的礦泉水,彼此假定在完全資訊透明,並且會有根據對方生產數量調整的生產策略曲線時,那麼就會在兩條線的交會點時達到完美的產量點。此曲線後來被改為價格,而後更被John Nash在賽局理論中作為第一個例子。

如果沒有競爭,打電話會更貴 — 壟斷

在許多國家,一個廠商的市場如果佔有率超過25%,就可以認定他為壟斷。

有的時候有些大廠商會為了壟斷利潤,短期內用惡性削價將對手驅逐市場,這種行為被認為掠奪性定價。從長期來看,消費者的利益會受到損害。

自然壟斷主要來自單一廠商的巨大成本優勢形成,特別是許多公共事業:電話網路、天然氣、水等,比起這些原料之外,硬體成本網路是高昂的。

群體導致集體失控 — 泡沫經濟

鬱金香狂潮主要來自君士坦丁的鬱金香受到荷蘭與德國富人流行起來,特別是稀有品種,引此到最後進入阿姆斯特丹的股票交易市場,所以人都想進行投資,更是所有人開始不理性的購買超高價股票,最後因為價格不可能高居不下,最後信心潰堤,市場崩潰。

第二次則是2000年的.com泡沫

讓統治階級在共產主義革命面前顫抖吧 —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

資本主義是經濟進程中的一個過程,終究都會來到共產主義。透過科技與創新,代替過時的封建主義與重商主義。但因為資本主義社會分化出了資產階級(有生產工具的少數人)與無產階級(只有勞動力的大部分人),所以在勞動力才是產生價值的世界之中,這些資產階級其實都在剝削這些無產階級的勞動力創造的價值,交付給這些無產階級不對稱的工資。

資本主義裡面必定擁有一個元素 — 競爭,這一件事情必定讓壟斷這件事情自然發生,在這壟斷的過程中,不僅僅只是前述的剝削工人,更也是損害消費者的利益。同時競爭失敗的資產階級,也會掉入無產階級,最後變成越來越多的無產階級成員。

同時競爭也導致另外一個問題,如果某一個市場利潤持續增加,就會讓更多人投入這個市場,導致許多人不管市場需求,生產過剩,進而經濟停滯或下滑,就本質而言,因為資本主義是無計劃的,所以市場的複雜性導致供給與需求不平衡之時,就會發生經濟危機。這也意味,資本主義中的經濟成長不會永遠保持,而是週期性的經濟危機會一直出沒,並且頻繁。這樣的資本主義對於無產階級的負面影響更為重大。

最後他透過黑格爾在辯證的手法,解決每個命題中產生的矛盾。找出每個觀點中的正反兩面,並且進行一連串的矛盾鬥爭,從中找出更深入的新觀點或做法。從這個觀念來看,資本主義中的兩個階級就是他認為的資本主義經濟學的兩面,必定需要透過無產階級革命進行一連串的鬥爭,進而達到共產主義的世界。

最後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開闢第三條想法,混合經濟。雖然馬克思主義在幾個共產國家實踐發現其實存在許多缺陷。但現在幾次的金融危機又讓許多人重新思考他對於資本主義的觀點。或許他的批判對於未來經濟學的發展,更是一個可以參考的重點。

價值取決於耗費的勞動 — 勞動價值論

馬克思認為大自然免費提供我們自然資源,我們利用自己的勞動力產生原物料,然後我們透過勞動力產生機器與商品,最後透過勞動力產生出新的商品。所以最終產品的價值主要是來自整個過程中所加值的勞動力。

雖然市場的供給與需求調節會影響商品的價值與價格,但是就長期來看,整個價值體系的基本原則還是取決於勞動力的投入量。

供需決定價格 — 供給與需求

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在A.D. 1824 — A.D. 1924 將供給分析與需求分析的新古典分析結合起來,發現供給與需求共同決定市場價格,這個研究重點在於對於短期市場與相對長期市場,這個價格的動態是可以用不同的描述方法。透過馬歇爾交叉圖,可以找到均衡價格。

第一塊巧克力比最後一塊更香甜- 效用與滿意度

邊際效用可以用來導出所謂的需求曲線。美國數學家倫納德指出,人們不只與他們評估的商品效用大小有關,更與他們對於風險的感受有關。討厭風險的人,會做出他們風險最小化的選擇。

價格上漲,有些人反而買更多 — 支出悖論

透過馬歇爾論證供給與需求如何決定商品價格,但某些情況下,反而是價格的上升會讓需求增加,這類型的商品就被稱為季芬財。

假設民生必需品價格都上漲,這導致人們只能用更多的錢去購買這些商品,進而使得他們多出的錢已經無法購買其他商品,只能繼續購買這些民生必需品。可以把這些民生必需品代換成 麵包。

通常這個情況都有以下特性,第一是劣質品,只要人們有多餘的金額,就不會購買,另外這些人通常是社會底層的人群。例如: 1842 -1853 的愛爾蘭馬鈴薯荒。

但這個理論一直很難有一個顯著的例子來論述會發生,一直到 2007 年的哈佛經濟學家找到證據,中國的確存在這樣的狀況,貧困家庭對於大米的需求,隨著大米價格上升而增加。

穩定的自由市場制度 — 經濟均衡

瓦爾拉斯認為一定存在一個將經濟學發展成為跟牛頓的純自然學科的方法。也就是透過數學思維將經濟學問題解決。

1980 年代,由於電腦的進步,使得經濟學家可以計算多個市場的交互作用影響。進而可以開始計算一般均衡模型。

假如你加薪了,別買麵包,買點魚子醬吧 — 需求彈性

需求彈性是指需求對於其他因素的變化而有所調整。

恩格爾定律則是認為,隨著收入的增加,人們對於食物支出的比重會降低。

企業是價格接收者,而非價格制定者 — 競爭性市場

亞當斯密描述競爭對廠商設定價格與賺取高於自然水準利潤的影響,但是到了馬歇爾透過自建的完全競爭模型(又稱自由競爭、完全市場)就可以推論得到,因為該市場價格要是所有銷售者與消費者都知道,那麼這價格將由這些人的行動決定,要是有人想要賣超過市場水準,那麼將什麼都賣不掉,最後導致廠商需要符合市場價格。

但這件事情是不可能的,因為這個模型之中並不存在任何的競爭。

在不損害他人利益的情況下,改善一個人的狀況 — 效率與公平

19 世紀英國的功利主義者提出,個人的效用可以被計算與疊加。但義大利經濟學家為佛雷. 柏拉圖卻反對這件事情。透過柏拉圖效率,可以找出所有人覺得無法再改善的狀態了。柏拉圖認為每個人的喜好應該用序數效用(排名次)而非基數效用(絕對值)。

工廠規模越大,成本越低 — 規模經濟

看電影的成本,是溜冰獲得的快樂 — 機會成本

商品的價值是由什麼決定的,這對於 19 世紀的經濟學家是個大問題。維塞爾認為,人們為了得到物品A進而放棄物品B,那麼A的價值就等同於被放棄掉的價值B決定。

因為人的需求是無限的,但是滿足需求的資源卻是有限的,所以產品的稀缺性會使人們不得不做選擇,這就是所謂的機會成本。其實也就是說,產品的最終價值由人們的消費意願決定,消費意願則是取決的人們願意放棄的產品價值決定,而不是該產品的成本。

工人必須團結起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 集體談判

偉伯認為,工人依賴雇主謀求生計,但因為工人數量眾多,所以雇主會擁有權力來保持力量均勢。這代表個別工人根本沒有足夠的權力抗衡雇主提出的各項條件。

因此工人必須聯合起來行程工會,如此才能產生相對應的權力對抗雇主。

同時生產的全球化讓國家內部的工人群體孤立,因為工作條款都由各地的廠商協商決定,沒有一個全國通用的行業標準。

消費是為了引人注目. — 炫耀性消費

向排污者收費 — 外部成本

因為這些成本不會再市場的價格中反映出來,但這些成本卻對第三方產生影響,這是一種市場失靈的狀況,因為企業並不需要承擔這些行為。

新教讓我們變得富有 – 宗教與經濟

因為新教徒的信仰認為,追逐利潤是奉獻的象徵,而非貪婪或者是野心等有道德嫌疑的動機。同時信仰者不需要擔心社為的不公平與貧困,因為物質財富也被歸類為精神財富的象徵之一。

窮人只是不幸罷了,他們並沒有錯 — 貧窮問題

社會主義廢除了理性經濟 — 中央計畫

1920 奧地利經濟學家路德維希. 馮. 米賽斯認為,現在生產擁有複雜性與多樣性,所以只有價格和利潤才能有效的導引投資,但是在社會主義體制之下,生產資訊都歸國家所有,少了私有制與競爭,市場就失去的高效生產所需的資訊與激勵機制,最後讓大家失去了理性經濟。

假設今天只是要規劃一個人的經濟活動,透過足夠的資訊量是很容易計算得到要怎麼決策,但是面對整體國家要怎麼進行完整且正式的經濟計算,這樣的計算,對於人腦會面對管理與分配問題而不知所措。

--

--

aha (Cheng-Yu Lin)

Passionate about reading, gaming, and travel. Using AI to connect the physical & virtual worlds, I enjoy sharing ideas with others. Let's conn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