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百科閱讀筆記 (1)

aha (Cheng-Yu Lin)
7 min readSep 17, 2017

--

The economics book — 這是20170917到誠品買到的書,作者是英國DK出版社,透過這本書應該可以快速知道目前各家經濟學派的理念與目前可以參考的學說。

分成幾個主要的大時代:

  1. 讓貿易開始吧 — BC400 ~ AD 1770
  2. 理性時代 — AD 1770 ~ AD 1820
  3. 工業與經濟革命 — AD 1820 ~AD 1929
  4. 戰爭與蕭條 — AD 1929 ~ AD 1945
  5. 戰後經濟學 — AD 1945 ~ AD 1970
  6. 當代經濟學 — AD 1970 ~ current

Let trading Begin

一開始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亞里斯多德討論經濟體系應該如何運作,而非分析經濟體系是怎麼運作的,比較像是討論經濟體系的運作規範,而非做科學研究。

但是到了中世紀阿圭則開始討論私人財產與市場交易的道德規範,認為商人不能賺取超額利潤,因為這個時代的勞動力主要是封建時代的地主與農民互相協助關係。

之後轉型為城邦體制與國際貿易的興盛之後,貿易團體則開始取代的封建地主關係,更強調如何控制國與國的商品與金錢貿易,這時候重商主義是主流思想。主要是著重在防止貿易赤字與協助國內生產商對抗國際競爭,主要手段是以提高關稅為主。

因為貿易活動持續增加,政府開始對大型的貿易活動進行監管,因而建立起股份的概念,讓多個投資者投資公司或者是特定貿易活動。進而導致大量的股份公司成立與股票交易。

因為這些活動的增長,進而產生經濟學學科。銜接18世紀的啟蒙運動,透過科學方法看待政治經濟學,因此經濟學家要建立起一套衡量的經濟體系運作的方法與描述,不僅僅只是道德議題。

最後在法國,重農主義思想家分析貨幣流通,進而產生第一個總經模型,把農業放在經濟的中心地位。英國則開始從貿易觀點轉向生產者、消費者、商品價值、實用性上,開始了現在的經濟學研究體系。

財產應為私人所有 — 財產權

亞里斯多德(BC384 — BC322) 提出,在此之前柏拉圖在 理想國 中提出:

統治者應該為了公眾利益而集中管理財產

這個觀點主要是因為要是財產公有的話,就不會有以下三大動機:

  1. 財產沒有人維護
  2. 人們沒有貿易與投資的動機,進而讓財產增值
  3. 不可能培養人們慷慨仁慈的性格,因為無從表現人的慷慨

所以因此透過財產私有才能讓這三件道德面面向的原因進而對於增進公眾利益。不同於柏拉圖的想法。

歷史上共有三種財產的分類:

  1. 所有東西共有制 ( 亞馬遜地區的Huaorani 仍然繼續保有此制度)
  2. 財產歸團體擁有與使用 — 共產
  3. 財產私有 — 資本

現代則嘗試透過實用主義的角度證明,如果沒有資源分配,市場就無法運作。

這個財產權後續影響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於1689年提出個人藉由勞動獲得的財產應歸個人所有。而德國哲學家Immanuel- Kant (, 1724–1804) 認為私有財產是自我的合法表述。

但到後來馬克思則反對這個觀點,認為財產私有制是資本家剝削無產階級勞動力的藉口,用來阻擋與控制所有財產與權力的團體之外。

很明顯,更好的是財產為個人所有,但公眾都可以使用。立法者的使命,就是要產生人們樂善好施的個性 — 亞里斯多德

什麼是公正的價格 — 市場與道德

湯瑪斯,阿圭那提出,在此之前亞里斯多德在 政治學 提到所有物品應該透過需求這個標準來衡量價值。而羅馬法庭(AD529 ~ AD 534)則保護土地所有者出售土地價格不應該低於公正價格。

在現代市場經濟學家認為,在價格的世界裡,沒有道德這件事情,價格只是供給與需求的平衡結果,此外任何東西都沒有價值,即使是黃金也是如此,唯有透過市場機制,東西的價值才有他的價格

湯瑪斯,阿圭那在他的 神學大全 裡則剛好與這個 價格由市場決定觀點完全不同,他認為賺取暴利是有罪的,商人可以賺到公正價格,但不能賺取不合理的利潤。這個公正價格必須要是消費者在知情的情況下願意支付的價格。但是這個知情並沒有包含要讓消費者知道未來的資訊,例如可預見的短期未來碼頭將會有大量堆積的廉價香料。

在他的理論認為如何避免不公正的價格出現:

  1. 暴利是有罪的
  2. 設定價格時不能有任何欺騙
  3. 消費者必須是自由接受價格

商品的價格不應該超過自身價值太多 — 湯瑪斯,阿圭那

有了貨幣,就不需要以物易物了 — 貨幣的功能

13世紀蒙古帝國忽必烈可汗首次採用法定貨幣。BC3000兩河流域透過一定重量的大麥作為一個單位,可以去兌換金或銀。BC700希臘則製造了最早的硬幣。13世紀馬可波羅從中國帶期票回歐洲,義大利的銀行家開始使用。AD1696 蘇格蘭銀行為第一家發行鈔票的商業機構。AD1971 美國尼克森終止美元與黃金的兌換。

透過貨幣可以達到以下事情:

  1. 任何人可以從任何人手中購買商品,只要對方願意與你進行交易
  2. 賣方可以賣出商品給所有需要購買此商品的人
  3. 可以儲存貨幣,等待購買時機
  4. 可以衡量商品價值

以錢生錢 — 金融服務

梅迪奇家族(AD 1397 ~ AD1494)所建立的銀行與其他當時銀行不太一樣。1. 規模龐大,在11個城市設立分行,包含倫敦、布魯日、日內瓦 2. 網絡分散化。分行不是透過員工觀禮,而是透過掌握一定股份的合夥人經營,但是梅迪奇家族掌握絕對控股權,監管整個銀行網路,賺取最多利潤與擁有銀行商標。3. 從各大分行富有的儲戶吸收大量存款,增加可用於貸款的資金,擴大銀行收益。

此銀行經濟學剛好符合三個經濟學概念:

  1. 規模經濟效益:透過單一簽署合法貸款合約代價高昂,但是如果簽署1000份合約,每份合約成本就可以是過往的小部分(恩,有點詭異)
  2. 分散風險: 因為地域的分散,所以可以降低不良貸款的風險。同時也有小股份合夥人共同承擔損失,所以也算是承擔了整間銀行的經營風險。
  3. 資金轉型: 可以將資金從存款變成放貸,利用投資者的資金來增加利益,雖然這有擠兌的風險,但這個風險可以事先計算。

同時地理群聚效益 ,是網路外部效應的結果,因為銀行群聚區的成形,可以深化銀行的相關技能與訊息流通量。類似佛羅倫斯、中國山西省。

負面消息則很容易造成人們的恐慌,進而導致銀行的倒閉,最後產生政府與社會一系列的連鎖反應。例如AD1931的奧地利聯合信貸銀行倒閉,陸續德國馬克、英國英鎊、美國美元的銀行擠兌,最後美國發生銀行擠兌,產生經濟大蕭條。

貨幣導致通貨膨脹 — 貨幣數量論

讓. 布丹AD1568 在 答馬萊特魯瓦悖論 中提出,即使只用純銀衡量商品的價格,商品價格仍會上漲(通貨膨脹)。在此之前,大家都認為商品價格的通貨膨脹原因是,貨幣貶值。

讓.布丹的論述是這樣的: 為何同樣一杯咖啡在經濟發達地區會比欠發達地區更貴呢? 答案是: 因為經濟發達地區的顧客更有錢。假設一個國家裡的人的錢是我們的口袋中的錢兩倍,那麼這些人可以用來消費的錢變多了,所以人的購買力會提升,那麼就會用這些錢來買這些東西。但因為商品的數量是有限的,變成需求大於供給的情況下,價格自然就上升了。

因此當貨幣供給量上升的時候,物價水準就會上升。

這件事情,後續讓經濟學家發現到物品的實質價格與名目價格是有落差的。此外這也影響到,貨幣本身,他也是人們想要的商品,一個可以購買更多商品的貨幣,這也脫離了名目上的獲益意義。

美國經濟學家 歐文. 費雪(Irving Fisher, AD1867 ~ AD 1947)則提出 MV=PT ; P表示商品與服務價格,T表示商品與服務交易總量,M表示一定時間的流通貨幣總量,V則是表示貨幣流通速度。 其中因為V 主要是受到 社會制度與習慣,長期來看是穩定變化常數(個人認為現在數位科技的影響,或許會越變越快速 )。T主要是生產與消費者的技術決定 。所以很明顯的,當M一旦發生增量的時候,P也就等比增加。

同時單純從貨幣具有名目價格與實質價格的差異,所以有人認為貨幣數量的操作,其實對於經濟的影響是中性的。但這是對的嗎?

AD1956美國經濟學家米爾頓.傅利曼認為,個人對於實際貨幣餘額的需求由個人擁有的財富決定。但是決定個人需求的,卻是來自個人的收入水平。

現在量化寬鬆政策,則是讓人們認為貨幣供給量不會減少,這讓政府債券利率下降了。(so what?)

這個國家擁有的金銀數量比四百年的總和還多- 讓.布丹

--

--

aha (Cheng-Yu Lin)

Passionate about reading, gaming, and travel. Using AI to connect the physical & virtual worlds, I enjoy sharing ideas with others. Let's conn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