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信風暴讀後感

--

發生在民國73–74年的故事,涉及台北第十信用合作社與國泰信託,以及一票曾經耳熟能詳的政經人物。

整個故事就是環繞著沒有江南案,就不會有十信案這句話。寫得非常驚悚,也都把一些重要人士都點出來,但基本上扣掉死去的和受到處罰的,以及王金平之外,其他人都被描述成正派思維,只是受到大環境的不得不。

好看嗎?從小說的成分來看,寫得很可惜,本可以發展成台灣版的半澤直樹的故事,但沒有那個風味。但現實人物在裡面的描述卻讓人讀的興味盎然,特別是還有不少人還在這五年內的政治舞台之上,或者是仍是現在商場上的重要角色。

十信風暴 — PChome 24h書店

關注重點

https://bit.ly/3Ln3OYm
  1. 因為此事件,導致銀行法修法針對信託公司與銀行併購的一些條款
  2. 了解為何金融大鱷可以對於政府於取予求,因為“金融穩定”這四個字
  3. 窺見現在看到的政商關係的脈絡
  4. 十三幫立委

心得

這個歷史故事,從小說的成分來說,只能說大有成為台灣版半澤直樹劇情的潛力,但很可惜卻沒有一個這麼有趣的敘事架構,而且更多的是美化當時主政者各種思考脈絡,所幸作者仍把大部分的骨幹揭露,也在最後的後話保留當時代的人物在走過這歷史洪流之中,所扮演的角色轉變。例如書中一直提到的王金平,從當時幫忙喬事的守門立委,到近年來扮演立院大老並與馬英九對抗,最後無力爭取總統大位的一連串簡要脈絡。又或者是蔡家其他人在旁看這些狀況的發生,最後也各自在國泰人壽、國泰產險各自發展成國泰集團與富邦集團。有趣,卻也足以看見造就現代社會的過去。

紀律必須靠嚴密的法律及嚴格的執行,但是翻開國內各種金融及相關法令,不是年久失修,就是找不出適當的法令以茲規範。例如信用合作社的存、放款額各佔全國存放款額的一三%和一○%,在各縣市等基層地方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但它的主要法律根據「合作社法自民國二十三年制定後,就未曾重大修正過。而財政部及財政局據以主管信用合作社的法令,是民國五十九年訂定的暫行辦法,一管十四年,還是沿用暫行辦法,從未正式立法。這期間台灣的社會經濟情勢早已發生重大變遷。

這段話出自 1985 年 (民國74年) 的天下,在當時其實就已經在提當法律的不合時宜的時候,只要有權傾一時的人物,就很容易從中找到漏洞。其實同樣的問題也慢慢地看到現在 (2022年) 也會有類似的問題,當越來越多新時代科技的導入金融體系,我們的法規卻已經慢慢的落後的狀況。例如到底哪些東西適用個資法,哪些銀行業務應該打開讓科技可以導入,如授信、存款、財富管理等,而非只是單純當作人民對於金融客訴管道,更有勝之聽過主管機關因為不懂現代科技,一昧阻擋的狀況。特別是當銀行的主管機關從財政部拆出來到金管會,避免瓜田李下之嫌 (政經金高度連結的弊端),還有單純只是為了金融穩定的蛋頭思維,在已知違法的情況下,合庫三天之內被掏空十億,這些都是我們可以從十信案中溫故知新的事情。

看完之後,只覺得會想要回頭看看江南案與當時的政府結構,因為已經很難從現代政府體系去思考為什麼會發生這些故事,例如總統為何可以直接命令行政官員要違法做事。只是當年出來救援的這些官員或者是銀行高管也都各自高升到其他位置。只是說從當時的故事來說,又看起來不得不做這些事情,不然當時的社會情勢也會非常動盪。

消滅十信的後遺症 — 信心危機|天下雜誌 (cw.com.tw)

撇開這些外在環境與政治條件,有趣的是書中提到因為這次案件導致,一些法規修法,像是信託法和銀行整併金融機構(合作金庫併入十信)中間的委託事項處理,這些看起來都是政治力大過法治的許多行動,後來也都成為銀行法修法的養分。雖然是過去的故事,但現在來看還是非常的有意義。當時代已經走到法規的前面的時候,最後要來補上這個落差的成本,都還是整個社會要付出對應的代價。從這個角度來看,持續推動法規與金融行業的創新其實是做功德的事情。

參考文獻

  1. 台肥案重見十三兄弟會人脈 P.42 — 今周刊 (businesstoday.com.tw)
  2. 為什麼蔡家能捲起金融風暴?|天下雜誌 (cw.com.tw)
  3. 消滅十信的後遺症 — 信心危機|天下雜誌 (cw.com.tw)

其他的想法

或許可以來做一個法規沿革的故事書?感覺每次修法都可以找到對應的社會故事。

--

--

aha (Cheng-Yu Lin)

Passionate about reading, gaming, and travel. Using AI to connect the physical & virtual worlds, I enjoy sharing ideas with others. Let's connect!